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 年里获得30 个诺贝尔奖的小目标。
自进入新世纪至2019年,日本已有19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目标看来很容易了。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John B. Goodenough,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教授M. 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发明锂电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没有他们,手机不可能是这样
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奖励锂电池的发明。这种轻巧,可充电且性能强劲的电池今天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被每一部手机,笔记本和其他电子设备所使用。它还能用于存储太阳能和风能,从而让构建一个零化石燃料使用的社会成为可能。
锂电池被全球范围被被广泛用于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电力,方面我们通讯,工作,开展研究,听音乐,或者检索知识。锂电池的发明还让可以长距离行驶的电动汽车研发成为可能,同时它也被广泛用于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存储。
19年19人拿诺奖!日本创造了惊人的纪录!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者James P.Allison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的Tasuku Honjo因发现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的新型癌症疗法而获得此奖。
2017年10月5日,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上,抛开已经是英国国籍的石黑一雄不算,自进入新世纪至2019年,日本已有19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距离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会不会还有日本人拿奖?
石黑一雄
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 年里获得30 个诺贝尔奖的目标。
而如今,日本这个计划像是按下了快进键,平均1年1个的“井喷式”诺奖势头,也引起了咱们的强烈关注,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聪明、还是日本政府有什么激励机制吗?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心里会有答案。
日本诺贝尔奖全名单
年份
|
奖项
|
获奖者
|
1949年
|
物理学奖
|
汤川秀树
|
1965年
|
物理学奖
|
朝永振一郎
|
1968年
|
文学奖
|
川端康成
|
1973年
|
物理学奖
|
江崎玲于奈
|
1974年
|
和平奖
|
佐藤荣作
|
1981年
|
化学奖
|
福井谦一
|
1987年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利根川进
|
1994年
|
文学奖
|
大江健三郎
|
2000年
|
化学奖
|
白川英树
|
2001年
|
化学奖
|
野依良治
|
2002年
|
物理学奖
|
小柴昌俊
|
化学奖
|
田中耕一
|
2008年
|
物理学奖
|
南部阳一郎★
|
益川敏英
|
小林诚
|
化学奖
|
下村修
|
2010年
|
化学奖
|
根岸英一
|
铃木章
|
2012年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山中伸弥
|
2014年
|
物理学奖
|
赤崎勇
|
天野浩
|
中村修二★
|
2015年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村智
|
物理学奖
|
梶田隆章
|
2016年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大隅良典
|
注:带星号的是美国籍日本人。
编者注:下文数据略为2016年的数据。
你们仔细研究过日本纸币上的那些人物吗?
一千元日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而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那个目光坚毅、面色严肃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
一万日元中的福泽谕吉
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委员会将医学奖殊荣授予仅仅一人——发现细胞自噬机制的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自此,进入新世纪以来有17名(至2016年)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距离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诺贝尔医学奖大隅良典
1)19年19人算不算多?为什么说日本创造了惊人的纪录?
在诺贝尔奖得奖国家里,美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大赢家。截止2016诺贝尔奖,美国人获得了354枚诺贝尔奖,但是在美国获诺奖的人里,移民占据了半壁江山,2016年美国六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移民。
按照“在本国受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条件来看,日本的厉害之处才浮现出来。新世纪以来,美国在本土受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23人;而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为19人。按人均获奖比例看,日本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黑马”,获奖人数堪称“井喷”。
2)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还做了什么?
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日本比美国投入比重还要高!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
即使是在20世纪最后20年,面对着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严峻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啬于科研投入。
但是,绝不只是足够的科研经费那么简单。
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高校等科研单位,对学者的珍惜与爱护,体现在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上。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下村修,1960年被名古屋大学破格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当时只是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的一名进修生。正是因为有了这张博士文凭,下村修随后才得以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最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
3) 日本的国民教育对产生诺奖有什么影响?
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
“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
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日本教育的秘密其实很简单:
4)日本“全民读书”风气,让诺奖获得者受益终身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称,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给他看各种物理书籍,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5) 独特的民族性格: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这个奖项,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学术长跑里,他经历了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转专业、独自缩在小实验室长达九年无人问津的学术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坚持。
国家投入、科研环境、国民教育、民族性格种种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绳结,将日本的科学水平提升到了国际数一数二的地位。而最关键也最亟需改变的,也许是每个个体本身。
对所做事情的热爱、个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科研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最终原因。发自心底的尊重我们这个社会的学者、尊重知识,是比获得诺贝尔奖要更重要的事。
图文转自-发现日本
|